简阳市融媒体中心51配资
当00后大学生与千年非遗技艺相遇
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日前,四川师范大学“拾遗者”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来到简阳市石钟镇前锋村,开展以“匠心简州・非遗新生”为主题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通过技艺体验、深度访谈与新媒体传播,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,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。
前锋村青瓦土墙的工作室内,泥塑与根雕的芬芳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场域。空心泥塑技艺中国传承人、简阳杨氏根雕传承人杨保军向实践团成员展示“72道工序”的匠心奥秘,从选土炼泥到塑形阴干,每一道工序都以十足耐心精准把控力道。“泥团过硬易裂,过软难定形,只有反复揣摩方能掌握分寸。”在杨保军指导下,队员们亲手体验揉泥、捏形,当第一件泥塑小动物晾干成型时,掌心的温度仿佛与千年匠心产生了共振。 “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名词,而是有温度、有生命力的文化血脉。” 队员钟承委在实践日记中写道。
根雕艺术则诠释着“三分人工,七分天成”的哲学。一段枯木在杨保军的雕琢下,化作腾云驾雾的龙、展翅欲飞的鹰。队员詹碧虹惊叹,“传承人从不强行改变木材的天然形态,而是顺着纹理赋予其新的生命。”这种尊重自然、顺势而为的创作理念,成为实践团解读非遗智慧的重要切口。
实践团的非遗探索并未止步于泥塑与根雕。穿过村口艾草田,他们走进雷音艾火疗法第八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张莉萍的工作室,开启对另一项非遗技艺的深度挖掘。墙上悬挂的《雷音艾火疗法图谱》记载着独特的灸疗路径,桌上艾条、艾绒与香包诉说着这项融合道家理念与传统艾灸的非遗技艺。“端午采的艾草药效最佳,晒足百日再反复捶打,才能得到细腻的艾绒。”张莉萍一边演示艾绒鉴别方法,一边讲解医理,“疗法讲究‘以痛为腧’,不局限于固定穴位,而是跟着身体的感受走。”
队员们跟随张莉萍体验艾草香包制作51配资,挑选晒干的艾草叶,混合薄荷、陈皮等药材,装入素布囊中。指尖摩挲着粗糙的艾草,鼻尖萦绕着清苦的药香,队员感慨,“艾草清香弥漫,一针一线缝制的不仅是香包,更是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与接续。我从中体会到‘道在器中’的东方哲学,更感受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遗产。”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下艾草采摘到艾条卷制的全过程,并通过结构化访谈梳理出该项技艺与道家“雷音调息”理念的深层关联。
“简阳丰富的非遗资源吸引了我们,我们不仅要记录技艺,更要找到让非遗‘活’在当下的方法。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华教授表示。“回去后我们将形成调研报告,提出非遗活化建议。”团队以“学习者+传播者”的双重身份,拍摄2部传承人专访纪录片、剪辑技艺流程短视频,通过抖音、B站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,让前锋村的非遗故事突破地域限制,触达更多年轻群体。
▲农民画于世运会期间展于简阳市文体中心体育馆
作为非遗资源富集地,简阳市始终将非遗保护作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、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。自2005年起,简阳全面梳理非遗资源,制定保护规划,目前拥有简州面塑、简阳农民画等各级非遗项目38项,涵盖六大类别。市文化馆设立非遗陈列室,市规划馆开设专题展示区,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。
如今,简阳更将非遗作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。市委全会明确提出,要把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,加快把文商旅体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,为努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简阳新画卷提供有力支撑。其中提到,要擦亮城市文旅名片,打造以简州面塑、简阳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文创名片;支持设立羊肉汤、石桥挂面、张氏古琴、简阳农民画等非遗工坊和展示中心,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、进街区常态展演与体验互动;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,创新发展“农事+艺术”“乡村+赛事”“乡村+非遗”等场景,创办举办乡村特色文旅活动等。
从泥土的厚重到草木的温润,从传承人的坚守到青年一代的接力,这场非遗寻访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溯源,更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对话。当实践团成员将亲手制作的泥塑与香包带回城市,他们带回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片段,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与信心。当青春力量遇见千年技艺,非遗的未来,值得期待。
记者 | 胡禹
编辑 | 罗玉蓉
责编 | 胡禹
审核 | 李艳敏
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
如有涉及版权、新闻线索等事宜请联系028—27222000
喜欢就鼓励小阳一个点赞↓+在看↓
久久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